中文版   ENGLISH

古代旗帜 现代旗帜 学术观点
首页 > 学术研究 > 古代旗帜

中国旗帜文化初探

 

作者:赵新风 2013年5月28日定稿于北京 

2013年荷兰鹿特丹第25届世界旗帜学大会赵新风演讲稿

 

       摘要:中国是世界上旗帜文化起源最早的国家,国旗起源于公元前十一世纪的古代中国。旗帜在今天是一个词汇,而在中国古代,旗、帜分别有不同的涵义和解释。古代中国关于国旗、特别行政区旗、副总理旗、公旗、将军旗、州长旗、县长旗等有严格等级规定和式样要求。旗在古代中国祭祀、商业活动中也被广泛运用。随着仪礼发展和识别的需要,出现了供书写文字或绘图的幡,幡是旗帜的发展和补充。古代的旗帜文化在当今中国都有继承和发展。


正  文

       中国是世界上旗帜文化起源最早的国家,国旗起源于公元前十一世纪的古代中国。旗帜在今天是一个词汇,而在中国古代,旗、帜分别有不同的涵义和解释。

 

一、先来认识一下旗旗,甲骨文是象形字,像在树杆上飘荡着绸带。造字本义:古人系在树杆上、标志领地或军队的醒目彩绸。

       1、古代中国关于国旗、特别行政区旗、副总理旗、公旗、将军旗、州长旗、县长旗等有严格等级规定。

目前我看到的关于国旗的文字记载最早出自《周礼·春官·司常》,周礼为周公所作,周公生活的年代约在公元前十一世纪。周礼对国旗和其它旗的等级、式样、使用作了明确规定。我们大致可以这样来理解:天子专用的旗名字叫大常,上面画日月图形。诸侯国王(特别行政区长官)使用的旂(qi)上画有交龙。大赤色没有装饰的旗叫旃(zhan),它还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旗杆为曲柄,为相当于副总理级这样的重臣所用;由杂色作成的旗并且周边有装饰的叫物,为大夫、士这些有高爵位的人建立。将军的旗上画绘有熊虎图案,用来象征军队威猛;画有飞得快、能攻击其他鸟禽的猛隼旗叫旟(yu),相当于州旗;旗上画有龟蛇图案的叫旐(zhao),为县里所建,这种旗都有长长的飘带,称为旈(liu)。导车旗杆上系着完整的华丽羽毛,叫旞(sui);旗杆上装饰杂色羽毛和牛尾叫旌(jing),用在战车上以激励士卒的斗志。

       通过九旗等级和图案画分,还可以看出中国古人图腾崇拜在旗上的应用。最至高无上的日月为天子旗所专用,彰显唯我独尊。飞行于天,呼风唤雨,决定农耕收获的龙为各诸侯国所用。将军作战最重要的是士气,所以在军旗上有熊虎来展示自己国家的军事实力。
        2、中国古代军事赋予旗指挥和号令功能

管仲(公元前723年-约公元前645年)《管子·兵法》上说:旗可以使自己的士兵振作精神,奋发有为;旗的号令和激励作用有利于自己的军队打胜仗;旗也可以使敌人望之胆颤心惊,卷起旗停止敲鼓而退兵。

       贾谊(公元前200~公元前168),在总结秦朝得失的《过秦论》中提到秦末陈胜、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:他们砍下树木充当攻击对方的兵器,举起梢头挂着装饰的竹竿作为旗,就能号召领导被秦朝压迫很久的苦役农民造反。
       收起许慎(约58年-约147年),东汉汝南召陵(现河南漯河市召陵区)人,他于公元100年(东汉和帝永元十一年)著《说文解字》,是中国首部字典。许慎的《说文解字》解释旗:画着熊图案的军旗上有五根飘带,用以象征奖罚,士卒见到军中飘起熊旗,就知道部队集合的时间到了。

      《三国志·吴志·胡综传》载:江东皇帝孙权制作有黄龙图案的大牙旗,平时大旗在军队中间,战斗时部队前进还是后退全看这面大旗的指挥。

        旗还有指引方位作用,在战争中起到了独特作用。中国宋代程大昌著《演繁露》提到:行军打仗时,要制作五色旗。用蓝、红、白、黒、黄五种颜色旗分别对应东、南、西、北、中五个方位。挥舞什么颜色的旗帜,就是指引向什么方向进攻。

       3、旗在古代祭祀和祈祷活动中有重要地位

      《周礼》记载:凡是祭祀,参加者都要树立旗,参加会议、接待宾客也要树立旗。

       古代在战争开始前,为了激励士气、严明军纪,军队都需要祭旗。《墨子》记载:八十岁的长者八人,负责祭青龙旗。中国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时期每次行军前都要祭旗神以振军威。《明史》也记载:在秋天最后一个节气霜降这一天,集合在军事训练场举行仪式祭主帅的旗帜。

       古代中国还有专门奉祀军旗之神的旗庙。根据记载,明、清时期西安城就有三坐供奉旗神的庙。

        在中国家喻户晓的《三国演义》中,有关于孔明祭天借风使用各种旗帜的详细描写。孔明在祭祀仪式中运用四色二十八宿旗代表东西南北四面,黄旗六十四面代表六十四卦,这也是非常典型的中国祭祀文化。关于二十八宿和六十四卦,日后有时间再作详细说明。

       4、旗在古代商业活动中也被广泛运用

       韩非子(约前281年-前233年)为韩国公子(即国君之子),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、思想家,政论家和散文家,后世称“韩非子”,是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。《韩非子》记载:宋国人有卖酒的,高商悬挂酒旗为标识。后世人称:“酒铺用旗作标识,最早的记载在这里。”。自唐代以后,酒旗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十分普通的市招,而且五花八门,异彩纷呈。唐代诗人杜牧(公元803-约852年),字牧之,在诗作《江南春》中描写:江南千里莺歌燕舞,绿树红花相互掩映。依山傍水的村镇城邑,处处有酒家的酒幌子在风中飘动。那些南朝建立的众多的金碧辉煌的佛寺,在迷蒙细雨中更为江南春景增添景观。从杜牧诗中可以看出,早在繁华的中国唐代,山村和水乡到处都有酒旗飘扬。

       除了酒铺旗,茶铺、饭铺、药铺、丝绸铺等都普遍使用各自行业的旗。这些旗在古时的作用相当于现在的品牌广告,一般在旗上署上店家字号和所卖货品,悬于店铺之上,或挂在屋顶房前,让其随风飘展,以达到招徕顾客的目的。这也是民间旗帜文化的写照。


二、相比旗,帜更突出个性标识功能。

       帜,造字本义:绸布制成的旗子,以某种颜色和图案作为特殊标识或象征。  

       墨子(公元前468 —公元前376),名翟(dí),春秋末战国初期)鲁国(今山东滕州)人,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、教育家、科学家、军事家。墨家学派的创始人,后来其弟子收集其语录,完成《墨子》一书传世。《墨子》给帜的定义是:就是长约12米、宽约6米的旗叫作帜。(换算成当今的度量计算)

       许慎的《説文解字》解释是:说帜从属于旌旗。,由东汉末服虔撰写的《通俗文》,是中国第一部俗语词辞书,他的注解是:帜都带有使用者个人的标识和符号。

       对比古代旗与帜的注解,我们可以推断:旗比帜起源要早,旗比帜使用正规,旗比帜使用广泛。由于帜是旗的从属和发展,通常与旗同时出现,所以后来就有了旗帜这一名词。


三、随着仪礼发展和识别的需要,出现了幡,幡是旗帜的发展和补充。

      幡的解释是:用竹竿等挑起来直着挂的长条形旗子。 
      幡的形状,一般由三角形的幡头、长方形的幡身、置於幡身左右的幡手,及幡身下方的幡足构成。通常是以丝绸、布等制成,各别也有金属制品、纸制等,颜色通常也为蓝、红、白、黒、黄五色。

幡主要在仪仗、军事指挥、宗教和祭祀活动使用。

      古代时旗上面有图案,帜上面有将帅的姓氏。行政官员为了明示自己的官职,在办公或出行时会树起幡,上面写上自己的官职、封号,让百姓一目了然。中国古代在重大庆典和仪仗队伍里,旗、幡同时使用,场面壮观。

       随着社会发展,幡也广泛运用于宗教仪式和民间祭祀。幡的式样是下垂式的,这与旗帜有明显区别。幡在宗教活动中一般有图像幡和文字幡两种,图像一般绘佛像(如图:现存东京国立博物馆的源自中国敦煌的地藏菩萨像幡),文字有敬语或经文。不仅是佛教,中国道教仪式中也重视幡(如图:是最近上海道教活动中幡的展示)

        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中幡一般写有国泰民安、风调雨顺等祈福语。这里展示的几张图片,可以看到当今中国南北不同的幡文化。如祭祀炎帝的仪式;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韩家村至今流传着抖大幡民俗表演,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。抖大幡起源于唐朝末年,是人们祭祀山神、求雨等重大活动中的一种表演形式。中国福建省建瓯市是中国竹子之乡,也有闻名中外的民间传统绝活--建瓯挑幡。幡杆一般由两根当年的壮直毛竹组拼而成,长度约10米左右,最重可达20.5公斤。表演者抖幡时手、脚、肘、肩、头、牙并用,精彩纷呈,被称为华夏一绝。在北京西部的门头沟千军台村每年正月十五都要举行古幡会。幡会从明代开始在这个山村已经延续了几百年,每年幡会都是这个村的盛大节日,乡民夹道欢迎幡队浩浩荡荡走过街道,即使是下雪也照常进行。

       通过这些不多的史料和现代图片,可以看到旗帜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,在历史长河中绵延不断,光彩夺目,辉煌灿烂。而我对中国旗帜文化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,希望随着时间推移,能发现更多史料和文字,不断丰富旗帜知识,以期为中国旗帜文化继承发展、为世界旗帜文化发展贡献力量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2013年5月28日北京

     

致谢:林东等 

 

主要参考书目:《周礼·春官》,《说文解字》,《三国志·吴志·胡综传》,《三国演义》,《唐诗》,新华网等

 

作者:赵新风(1970年--),北京新风旗帜文化传播中心创办人,中国国旗网创办人。


Copyright 2022 中国旗帜学研究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.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京ICP备2021000280号-2     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1820号

技术支持:红悦网络